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这是一场特别的报告会!他们讲述的故事里,或许也有你.....



大千世界,他们白衣穿梭

美心美德,他们守护健康

医德妙手,他们大地回春

折转千回,他们默默奉献


他们

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人群之一

但是他们的世界

我们却不尽所知

今天,康小妹带你们一起

聆听“大美医者”的故事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起尊医重卫打造健康四川的良好氛围,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承办的“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11月27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隆重举行。


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杜波,市卫计委主任谢强,市卫计委机关党委书记毛火平出席了报告会,省、市卫计系统职工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杜波说,开展“健康四川 大美医者”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是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报告团要用好声音、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起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在鲜花和掌声中

七位获得“大美医者”的代表

依次上台发言



眼尖和聪明的朋友肯定发现

人群中有个熟悉的身影

没错!他就是我们熟知的梁益建医生


在报告会上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蔡婷婷,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医师奖”和“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脊柱矫正专家、“天线宝宝”口中的梁爸爸——梁益建,他用妙手和仁心打开一个又一个折叠人生的传奇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他用妙手和仁心打开折叠的人生】

 

大家好!我叫蔡婷婷,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我同事、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骨科主任梁益建同志的先进事迹。


我认识梁益建,是从一群医院的“天线宝宝”开始的。我进入医院实习时,经常看见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身上、头上架有牵引支架,却开心地散步与唱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们“天线宝宝”。


后来,参加一场麻醉科与骨科组织的一次学习会,我才知道那些“天线宝宝”脊柱出了大问题,只能偻佝着身子生活。他们带着挺起胸膛做人的渴望,来到医院进行脊柱矫正。帮助他们挺起胸膛的,正是讲台上的梁益建。他个子不高,瘦瘦的。他站在台上,用嘶哑的声音给大家分析着脊柱畸形患者的病例及治疗、手术和麻醉的难度。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用妙手和仁心能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1964年9月,梁益建生于重庆一个煤矿家庭,因矿难造成残疾的父亲,让他从小立志做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又自费到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之后又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袁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美国学习后,他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回到祖国,要把自己的本领造福于家乡的父老乡亲。


多年来,梁益建在实践中钻研,发明了通过脊柱牵引让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支架头盆环,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人们看到他的患者治疗的样子,风趣地说像天线宝宝。 8年时间里,他参与治疗了3000多例患者,让那些130度、150度、180度等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挺直了腰杆,梁益建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极其痛苦,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这类患者,你完全体会不到什么是扭曲的人生。他们经常面对异样的目光,甚至伴随终身的嘲笑与岐视。许多患者诅咒命运的不公,埋怨生不如死的人生。梁益建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那么,撑起患者的腰杆,不仅挽救的是他的躯体,他的家庭,更是挽救他们对命运、人生、幸福和梦想的希望与追求。


凉山州盐源县的伍才林就经过了这样脱胎换骨的变化。


2008年,梁益建到盐源县做医疗支援时遇见了他,小伍脊柱严重畸形,上下半身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只要站起身来头就会往下栽,他从不敢想象有一天能抬头看天。


梁益建鼓励他:“小伙子,我给你做个手术,你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样行走和抬头了。”伍才林不信,梁益建掏出一支铅笔,在一张白纸上把治疗过程写写画画,点燃了伍才林对新生活的憧憬。


梁益建把伍才林接到成都,做了一系列检查。术前检查显示,多年患病让伍才林的脊柱椎骨间韧带拉长变形,且已骨化变硬。会诊时,很多专家都认为难度太大,不太可能手术成功。


伍才林的心中犹如浇了一盆凉水,他绝望地哭了。


梁益建不信这个邪,他坐到伍才林身边,用手掌摩挲着他畸形的背部,轻声说:“相信我,我能治好你”


梁益建没有食言。


2008年6月5日, 梁益建带领医疗组在手术室为伍才林奋战了13个小时。小伍康复后,原本身高不足1.3米的“小朋友”,成了一个1.78米的大个子。


从此,伍才林为自己更名为伍才立,寓意他可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如今,小伍是泸沽湖畔一家客栈的老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年来,被梁益建改变命运的患者还有很多。


31岁的重庆小伙肖强,1岁时患了脊柱结核,因一直没有治疗,发展为180°角形脊椎后凸畸形 。由于角形脊椎后凸畸形的加剧,胸廓显著变形,导致肺组织受压与移位;肺气肿、肺大泡,又造成呼吸障碍,一声咳嗽都可能致使肺泡破裂。30多年来,小伙子几乎每个月都得进医院住上几天,还因呼吸障碍经历过两次大抢救。他生不如死,痛苦不堪,为了求生,他跑遍全国各大城市遍寻骨科专家,都没人愿意治疗。


2012年10月,肖强在网上看到梁益建治疗的一个病例和自己的情况很像,他来到成都找到梁益建。梁益建坦言,“手术可以做,但风险很大。”肖强认为,“做还有活下来的希望,不做只有等死。”


梁益建给肖强制定了一个分阶段的治疗方案,经过多次手术,一年后肖强康复出院。治疗前后的照片强烈对比,曾一度被很多专家怀疑是PS的。因为,180°的畸形矫正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挺直胸膛的肖强,人生也得以改写。肖强女儿出生那一天,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双流区31岁的小伙黄波,脊柱呈正侧位360度畸形。梁益建说,就像龙盘柱,这病导致他有极重的呼吸障碍。如果不治疗,命都难保。经过治疗,黄波康复出院了,他还经常被梁益建请到医院,为其他患者做呼吸训练。他说,没有梁爸爸,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永远感激他。


贫病交加这句成语在重度脊柱畸形病人的家庭中表现特别突出。得了这个病就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了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收治的患者分布来看,农村多于城市,落后地区多于发达地区。脊柱矫形治疗周期长、投入大,这意味着治疗费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有很大压力。


梁益建不是一个坐在医院等患者上门的专家,而是主动到偏远山区访贫问苦,把健康扶贫落到实处的仁医。


2009年,梁益建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仁富,对方想看病却苦于没钱。梁益建当场许诺,“你等着,我找到钱就回来接你。”


刘仁富不信天上会掉馅饼,以为这个专家只是随口安慰他而已,他没想到的是,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专程去木里县把他接到成都,做了手术。


为了帮经济困难的患者,梁益建经常带头捐款,还到处化缘,“我有个病人,没钱治病,你行行善,多少捐点?帮帮忙。”三年的时间里,公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近200名患者提供了捐助,捐款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梁益建说,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就失去了最后那一线希望。他还说,付出爱心的目的,不是让人关注,只是希望让病人能得到力量和希望,并学会感恩和传递爱心。


患者认为他心中装着大爱,梁益建却总说“我就是一个‘小医生’,不看病、不手术我能去做什么?”


他还说,医生和患者的情感很温暖,作为医生除了要有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只有爱心能促使你去做一个更好的医生。


8年时间,他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每一次手术,都需要耗费大量体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在一台持续5个多小时的脊柱矫正手术接近尾声时,他太累了,他就在手术室内用两把小板凳支起一张“床”,斜卧着睡着了。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评价他: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梁,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我身边的榜样,梁益建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他不仅是我们医院的骄傲,他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自豪,我们决心以梁益建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练就一双妙手,铸就一颗仁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医务工作者的毕业精力。



此外还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专家、移植中心主任,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严律南教授,他讲述了从医半个世纪与患者肝胆相照的故事;


 四川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记者李锐,他讲述了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李爽乐的故事;


 乐山市犍为县中医医院院长朱晓丹,他讲述了乐山市犍为县中医医院医生胡小龙的故事;


◆ 绵阳市中心医院综合部护士长兼儿科护士长、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王晓燕,她讲述了自己从事志愿服务的故事;


 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医生、2017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谭晓琴,她讲述了自己扎根高原、服务群众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直击人们的内心

其中,“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谭晓琴的故事

尤其让人动容

她在高原做了13年医生,抗癌整整7年

她说:选择高原,就是选择奋斗

要让呵护生命的格桑花在高原绽放!




向上滑动阅览


【呵护生命的格桑花在高原绽放】

 

大家好!我叫谭晓琴,是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我出生在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的一个藏族家庭,我奶奶是个流落老红军,小时候奶奶对我讲过的红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红色基因。那年冬天,奶奶一病不起,我哭了,她喘息着安慰我说,春天来了,格桑花开了,我的病就好了。可不等格桑花开,奶奶就走了。我想,我要是个医生多好呀。


走上从医之路,主要是受阿爸的影响。阿爸是个医生,每天下班回家,都有不少人到家里来找他看病。我想,我要成为阿爸那样的人。


在成都军医学院毕业那年,阿爸对我说:“晓琴,你是乡里第一个读军医大的人,乡亲们需要你呀,回来吧。”于是我选择了重返高原,重回故乡。


选择高原,就是选择挑战。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家乡自然环境与气候的真实写照。回到故乡,就意味着什么苦都得吃,每次出诊上山为农牧民服务,都要经受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轮番考验。回到故乡,在卫生院工作,不但要挑起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的重担;还要担当起老年医学科和心理卫生医疗等专业的职责。


在斯木乡卫生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乡亲们说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快。一传十,十传百,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我知道,不是我的医术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很少吃药,药效要明显得多的缘故;可他们却把这一切归功于我,使我从一个让人不放心的小门巴,变成了一个最让人放心的好门巴。


2008年5月的一天,一个藏族阿哥,跑到卫生院对我说:“医生,我老婆生孩子,麻烦了!”


我背起出诊箱,跟着他抄近路到了他家里,看到产妇被折磨得脸色煞白煞白的,就像一张白纸。我急忙用最佳方法为她催产接生,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来到了人间。


但新生儿身体发紫,没有心跳,没有呼吸,孩子的奶奶急忙抱过婴儿拍打他的屁股,打屁股是民间常用的急救方法,往往会打出新生儿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哭啼。可这次不灵了,孩子不哭也不叫。我顾不得婴儿身上还带着的血丝,也顾不得那散发着的腥味儿,立即抱过婴儿,对着小嘴作人工呼吸。


“哇……”,婴儿的啼哭,好似惊雷报春,炸响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驱散了阴霾与惆怅,带来了欢乐与吉祥。


选择高原,就是选择担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碰到什么样的疑难杂症,无论遇见多么难缠的病人,都要勇敢地担当起来。


隆冬的一天,一个中年汉子到卫生院请我去他家看病,他说他阿爸得了胃癌,晚期。请我去,一是看病拿药,二是给老人开导开导,让他吃点东西,令他好受点。


胃癌,晚期;我一下绷紧了神经。到他家,看见床上躺着的老人身形枯瘦干瘪,目光就如风沙中的落日,没了神采。走近病人,我坐在床边关切地问:“喝早茶了吗?吃早饭了吗?”


老人回答说,喝了几口茶,不想吃饭,反正我这个病好不了,能拖几天就算几天了。


听出来了,他不是不想吃,而是心理产生了变异。平常看病时,我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对病人就是一味良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因此,我语气非常柔和地说:“阿爷呀,光喝茶可不行,还得吃饭咹。”


说着,我从手提袋里掏出两个包子,对他说:“酸菜牛肉包子,家里做的,尝尝?”


这两个包子的确是阿妈给我做的,出卫生院时,想到病人不愿吃饭,也许酸菜牛肉包子可以帮他调节调节味口,就随身带来了。


站在老人旁边的男子接过话说,谭医生为了给你看病还摔伤了。


来的路上的确发生了意外。当我火急火燎的乘坐着摩托车,疾驰在弯多坡陡狭窄崎岖的山道上快进村的时候,一头野性十足的放生猪从山坡上直冲下来,撞翻了摩托车,撞飞了出诊箱,我的手上和脚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被摔得火辣辣的生疼。老人受到了触动,关切地问我受伤了吗?上药了没有?


我强笑着对他说:“为了让我少受点伤,你就吃点东西吧。”


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说:“好,我吃。”


三个月的诊治,三个月的陪护;我担当起了一个女儿的职责,让老人安祥而又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选择高原,就是选择奉献。高原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每次出诊行走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冰天雪地山路上,时刻都面临着有摔下山崖的险象发生,内心虽然充满着恐惧,但一有病人的呼唤,无论是大雪纷飞的白天,还是天寒地冻的夜晚,我都毫不犹豫地起程前行。


一天凌晨两点多钟的时候,一个老人顶风冒雪的走进我家对我说,他女儿要生了,请我去接生。


走在冰封的山间小路上,人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片在摇晃着飘浮前行,刺骨的寒风吹得我额头生疼,凛冽的寒气从前胸直透后背,冻得我瑟瑟发抖,锥心的寒意仿佛要把肺都冻住了,憋得我无法正常呼吸。到了他家才知道,他们家正拆了老房修新房,全家人都住在帐蓬里,点着煤油灯,帐蓬的一角,睡着产妇,离产妇不远处,放着两只铁皮火炉。


我知道,那是帐蓬里的取暖器,可他们却并不知道,燃烧的炭火潜藏着巨的大风险。我一边说帐蓬里得透透气了,一边把火炉移出了帐蓬。


忙了好一阵,孩子出生了。当我把包裹好的新生儿递给主人时,突然觉得四肢酸软沉重,这是怎么了?转眼一看,帐蓬的一角依然放着那两只火炉,我恍然大悟,马上对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说:“不行,要中毒,快把火炉提出去。”一边说,一边提着一只火炉出了帐篷;正当我转回来要提第二只火炉时,眼前一黑,瘫在了帐篷里。


当我醒来看见产妇、孩子和她家人都安然无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从那以后,我时常感到疲惫不堪,难以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2010年12月,到成都全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


乡亲们听说我得了癌症,有的为我捐钱,有的为我念经,还有的为我转经,400多位乡亲聚集在白塔下,为我转塔十万圈念经祈福,求菩萨保佑我。


在成都听说这个消息,一想起400多张嘴在同声为我念经祈祷,想起800多条腿在同步为我转塔祈福,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着,泪水扑簌簌地流个不停;我要战胜癌症,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去,回到疼我、爱我的父老乡亲中间去,为乡亲们的身心健康保好驾、护好航。


在乡亲们的挚爱之情召唤下,我回到了斯木乡,无论是在卫生院,还是在家里,我都用心接待好每一位病人。一次,我在康定治病,邻村的袁大爷打电话说他想念我了。我知道他这个老病号,一定是迫不得已了才给我打电话的,我立刻乘车赶了200多公里路回到家乡给他看病。


我在高原做了13年医生,抗癌整整7年;7年来我一边抗癌,一边给乡亲们治病,我只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就先后授予了我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最美乡村医生”和“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还让我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选择高原,就是选择奋斗。在家乡从医的岁月里,我努力进取,找到了人生坐标,实现了自身价值,我幸福,我自豪,我要让呵护生命的格桑花在高原绽放!





报告会充分展现出了

新时代白衣天使们

勤勤恳恳做事、兢兢业业为民的

大美情怀




今天首场报告会结束后

“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先进事迹报告团

将赴绵阳、南充、自贡、乐山等地

开展巡回报告

为全面开启打造健康四川新征程

推动富民兴川再上新台阶

决胜全面小康营造起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 END -



康小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

投稿邮箱:

jiankangchengdu@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